Thursday, April 16, 2009

從財叔作品被毀看香港"文脈"


大型博物館,音樂劇院這些設施,當有了,不就是代表我們的香港有了文化、藝術和創意氣息。這只是硬件上的條件,等同於大家都置了台電腦但不配置軟件的道理一樣,得物無所用,更甚者制造出一座又一座巨無霸廢物。
不知坊眾有沒有留意到在回歸後我們這個小城市不論港島、九龍和新界都突然有不同型型式式的博物館落成。而這批產物全都是回歸前即約九五至九六年間由前港英政府批出的エ程,所以至今十年過後,在沒有長遠的策劃下,沒有發揮到功效是當然的。
香港的新一代對香港文化和歷史更顯得營養不良。
多年前 RICHARD FLORIDA 談到作為一個具創意城市的條件,除了要有 TECHNOLOGY, TALENT 還要有 TOLERANCE。
2002年董建華時代已倡議的創意設計中心到了今天又做過甚麼?去年不是審計處查賬後才得以見報的話我也差點忘了他的存在。
西九項目動用數十億代價推動文化,芸術創意エ業,不就是買來進口大型博館。更甚還有人說要打造香港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博物群的地標,這邊廂政府要花數十億去建立文化、芸術及創意工業同時,政府卻坐視、漠視、渺視和像患了弱視病人般看不到我們的本土文化因地區急速重建而被毀,
文脈一旦被毀是難以復原,我們要創造的是"多元化文化"才能脫變成多元化城市,這才有條件孕育多元化創意人才。
請認清甚麼才是香港的文化資本。

1 comment:

練錦順 Thomas Lin said...

論 tolerance 香港就真係冇,例子多不勝數:http://imagesync.blogspot.com/2008/05/chanel-mobile-art.html

冇錯,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年」,都自覺文化營養不良,真替下一代擔心。如果還坐視不理,「忘本」可能就是我們的文化!
我的意見:http://imagesync.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_4536.html#links